國新辦就“十四五”文物保護和科技創新規劃有關情況舉行發布會_中國發展門S包養網站比較戶網-國家發展門戶

作者:

分類:

requestId:68815ba793ddf5.29403648.

國務院新聞辦新聞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 邢慧娜:

各位媒體朋友們,大家上午好,歡迎出席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布會。日前,國務院審核同意“十四五”文物保護和科技創新規劃。《規劃》即將以國辦文件的形式印發并全文公布。今天的發布會主要是向大家介紹《規劃》的有關情況。出席今天發布會的是: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李群先生,國家發展改革委社會發展司司長包養網歐曉理先生,科技部社會發展科技司司長吳遠彬先生,國家文物局政策法規司司長、新聞發言人陸瓊女士。下面先請李群先生作介紹。

2021-11-03 10:04:27

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 李群:

謝謝主持人。各位媒體朋友們,大家好。首先,我代表國家文物局,對長期以來媒體界的各位朋友以及社會各界人包養網士對文物事業的支持表示由衷地感謝。今天我也非常榮幸地和各位交流分享國家“十四五”文物保護和科技創新規劃有關情況。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文物工作的重視前所未有。習近平總書記就文物工作作出百余次重要指示批示,他在主持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就做好考古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發表了重要講話。總書記每到各地考察時,都要去革命遺址、文博單位進行調研。總書記在地方工作期間,也對文物工作極為重視,身體力行保護文物,對歷史文化遺產的珍視可以說是一以貫之的。總書記提出“堅持保護第一”“讓文物活起來”“保護文物也是政績”“文物保護靠科技”等這些非常重要的論述,要求要“走出一條符合國情的文物保護利用之路”,這些都為新時代文物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全國文物系統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各有關部門大力支持,地方各級黨委政府也高度重視,“十三五”期間,文物資源系統保護、科學研究、依法管理、合理利用得到全面加強,特別是“十三五”時期的財政投入持續加大,法規體系也在不斷健全。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和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加強文物保護研究利用,加強文物科技創新。按照中央的要求和部署,我們主持起草了“十四五”文物保護和科技創新規劃。過去的文物事業五年發展規劃都是以部門規劃的形式出現的,“十四五”文物領域規劃第一次上升為國家級專項規劃,這體現了黨和國家對文物事業發展的高度重視,讓我們倍感責任重大。文化和旅游部、國家文物局會同有關方面,廣泛聽取并研究吸納了41個中央國家機關、31個省區市文物部門、專家學者、社會公眾的意見和建議,比較扎實地完成了規劃的編制工作。

規劃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系統部署“十四五”時期文物工作。對今后五年,要全面加強文物保護研究利用,全面深化對中華文明的認知,全面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全面推進文物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推動實現從文物資源大國向文物保護利用強國的歷史性跨越。

規劃共十三部分,前兩部分闡述了發展環境、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主要目標,設置了資源管理、文物安全、科技創新、改革創新、博物館紀念館、人才隊伍6大類21項具體指標;第三至十二部分明確了10個方面的重要任務,包括文物資源和安全管理、科技創新、考古、文物古跡、革命文物、博物館、社會文物、文物合理利用、國際交流合作、人才隊伍建設,其中設置了10個專欄48項重點工程項目;第十三部分提出了規劃實施保障措施。

總的來看,即將印發的“十四五”文物保護和科技創新規劃有這樣幾個特點。

一是保護第一。健全系統高效的實體資源和數字資源管理體系,推動實施全要素資源登記,積極對接國土空間規劃。進一步壓實文物安全主體責任,探索推行有關制度,積極推進嚴防、嚴管、嚴打、嚴治,織密文物安全防護網,筑牢文物安全底線。

二是推動“五業并進”。針對古遺址古墓葬、文物古跡、革命文物、館藏文物、社會文物這5類資源,系統部署保護研究利用,提出更具針對性的舉措。對古遺址古墓葬要加強考古研究,落實考古前置制度;對文物古跡要加大保護力度,不斷改善保存狀況,處理好與城鄉發展的關系;對革命文物要在保護好的基礎上進一步管理好、運用好,使革命文物的重要作用得到更好發揮;博物館要進一步激發改革發展活力,重點培育10—15家代表中國特色、引領行業發展的世界一流博物館,夯實藏品保護管理;社會文物管理服務要堅持社會效益優先,提升文物鑒定科技支撐能力,提升文物進出境管理服務水平,加大流失海外文物追索返還力度。

三是科技人才雙輪驅動。規劃一個非常鮮明的特點就是首次把科技創新放到了題目當中。規劃設置了專門篇章,對提升文物科技創新能力進行了“全鏈條”布局,提出了一些突破性舉措,并在重要的業務板塊設有專節或專門內容來闡述科技創新在本領域的強化和應用推廣,從而切實發揮科技引領支撐作用。關于文物人才隊伍建設,規劃從學科專業、培養體系、人才活力、機構隊伍等方面進行部署,力爭到2025年文物科研人員數量增長25%,覆蓋多領域多層次人才。

四是國內國際雙向發力。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創新文物合理利用方式,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依托文物資源,講好中國故事,展示中華文明風采,促進文明交流互鑒。

五是多方協同凝聚合力。堅持黨對文物工作的全面領導,調動各級地方黨委政府組織規劃實施的積極性,加強相關部門統籌協調來共同推動,健全支持社會力量參與的政策機制,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部門協同、社會參包養與的文物工作格局。

規劃出臺,“十四五”文物事業發展藍圖已經繪就。我們將按照中央統一部署,加強組織保障,建立多部門參與的規劃實施協調機制,注重各方政策協同發力,全力以赴抓好規劃實施,在“十四五”時期開創我國文物事業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我先介紹這些,謝謝大家。

2021-11-03 10:12:37

邢慧娜:

謝謝李群副部長的介紹。下面歡迎大家提問,提問前請通報所在的新聞機構。

2021-11-03 10:13:13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新聞中心記者:

剛才李群副部長說到,“十四五”期間將進一步加大文物保護的力度。請問如何推進相關的工作?特別是將如何處理好文物保護、文化安全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謝謝。

2021-11-03 10:21:46

李群:

謝謝這位記者朋友,你提的這個問題非常重要。文物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非常寶貴的資源。習近平總書記多次作出重要的指示批示,特別要求在城鎮化推進過程中,在旅游的發展中,一定要堅持把文物保護放在第一位。牢固樹立“保護文物也是政績”的科學理念,總書記還強調,要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自己的生命一樣愛惜歷史文化遺產。《規劃》提出了一系列的任務舉措,這些任務舉措主要有幾個方面:

一是系統性的保護。文物保護要系統進行,對于重要的文物和文物資源的密集地區,整體保護文物的本體和周邊環境。不僅要守護好、保護好一些級別高的文物,像國保單位、省保單位這些高級別的文物要全力保護包養網好。同時,要持續改善低級別文物的保存現狀,主要是市縣以下,甚至未登記的文物,也要持續地改善他們的保存狀況。既要實施好石窟寺、古建筑、革命文物等重大保護工程,也要在系統保護的體制機制改革上下功夫。

二是預防性的保護。這一輪規劃提出,到2025年要基本實現國保單位從搶救性保護到預防性保護的轉變。因為預防性的保護更為前置,更為重要,它最終的成本也是更低的,所以這次規劃當中特別強調保護的預防性前置要求。同時,還要不斷完善搶救性保護機制,對存在重大險情、重大隱患的文保單位也要及時開展有效的搶救性保護。

三是文包養物安全的長效機制。國家文物局將繼續與公安、應急、消防救援等部門密切協作,健全文物安全責任,制度標準、風險管理等體系,加強文博單位的治安防范,持續打擊文物違法犯罪。排查整治火災和自然災害風險隱患,實施好文物平安工程,堅決處置文物法人違法案件,加大執法督察力度。

四是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也就是記者朋友提出的,文物安全與經包養濟發展的關系要切實處理好。因為文物事業既要守得住,也要活起來。在確保安全、加強保護的基礎上,各級文保單位應當更好地發揮公共服務、文化傳播的作用,依托文物資源推介國家文化地標,試點推廣國家文化遺產的有關線路,使陳列在廣袤大地上的文化遺產煥發出時代的生機。

這個問題就簡要回答這些,謝謝。

2021-11-03 10:22:04

新華社記者:

我想問一下李部長,前不久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考古學誕生100周年之際專門發去了賀信,全社會對考古學的關注度也非常高。請問,在“十四五”期間我們將如何更好地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謝謝。

2021-11-03 10:31:07

李群:

正如您所說,10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向仰韶文化發現和中國現代考古學誕生100周年致賀信。在賀信當中,總書記再次對考古工作、考古學發展提出了殷切期望。這次規劃主要明確了這么幾個方面的內容:

一是加強考古和歷史研究重大課題攻關。持續推進“中華文明探源”和“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每年實施80-100項主動性考古發掘項目,用實物來實證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史、一萬年的文化史、百萬年的人類史,這都需要考古來予以證實。

二是加強考古成果挖掘整理和闡釋。這幾年,隨著浙江良渚、河南二里頭、陜西石峁、四川三星堆等一批重要考古發現,不斷實證中華文明起源與發展歷程。“十四五”時期,我們將繼續支持開展多學科、跨學科研究,對考古資料進行更多維度、更多層次的科學探討。

三是處理好考古與保護、考古與發展的關系。針對古遺址、古墓葬保護中存在的突出問題,這次規劃著重落實“先考古、后出讓”制度,“要動土、先考古”要成為全社會的共包養識,不斷完善建設工程考古管理。

四是大力發展科技考古。一會兒吳司長還會就記者朋友們感興趣的問題做回答。這次規劃當中強調要加強現代科學技術在考古中的應用,特別要發展科技測年、微量元素分析、DNA研究、包養有機殘留物分析、大數據等方法手段,建設國家重點區域考古標本庫存,提高考古現場保護、信息提取、綜合分析和研究應用的水平。

五是加強考古學科和隊伍建設。考古學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以文理交叉的方法手段,探求歷史文明的本質本源,充滿了人文魅力和科學精神,吸引著越來越多的青年學子投身其中。“十四五”期間,我們將加強考古學科專業和課程建設,加強國家級考古機構力量,實施全國考古人才振興計劃,選拔百名考古領軍人才、百名考古青年人才,重點培養500名考古科研骨干,新增4000多名考古專業人員,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

我非常期望高考的時候有更多的同學們能夠報考考古文博專業。

目前,我們正在加緊編制“十四五”考古工作專項規劃,下一步還要不斷細化安排,歡迎各位媒體朋友們持續關注。我就回答這些。

2021-11-03 10:31:28

天目新聞記者:

我比較關心的是考古遺址和老百姓的關系,因為今年很多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已經開放運行,比如浙江的良渚遺址公園已經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并且已經進入了保護和傳承的新時代。我想請問的是,對于百姓共建共享文化遺產,從文物保護中受益方面將會有什么樣的創新舉措?謝謝。

2021-11-03 10:32:41

李群:

這個問題很好,請國家文物局政策法規司的陸瓊司長回答。

2021-11-03 10:33:05

國家文物局政策法規司司長、新聞發言人 陸瓊:

您剛才在提問時提到了考古遺址公園這個概念,我們很高興考古遺址公園建設第一次寫入了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主要是依托重要的考古遺址、大遺址還有它的歷史環境進行建設展示,具有科學研究、教育傳播、游覽休憩等功能。國家文物局已經編制完成,即將印發大遺址保護利用“十四五”專項規劃,在今后五年,我們將堅持考古先行包養網、保護第一,系統做好大遺址考古的研究、保護、管理、開放、展示包養等各項工作。

從2010年第一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公布以來,經過10多年的建設發展,還有深化管理,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已經成為人民群眾近距離感悟中華文明博大精深的重要場所,也是助力城鄉高質量發展的文化名片,廣受民眾喜愛。應該說,也帶動了考古遺址公園所在地經濟社會的發展。今后五年,我們也將進一步提升目前是三批36家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運行服務水平,加大67家立項項目的培育力度,在“十四五”期間,要開展第四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評定,計劃新增10-15家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還要培育長江三峽等20-30家立項項目。目前,36家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名單中,像您剛才提到的,良渚古城遺址這樣的世界文化遺產一共有11家,讓人們共享文化遺產,在文物保護中更多受益是我們的職責所在,也是我們未來的工作重點所向。“十四五”期間,我們將加強研究,深挖價值,精準闡釋,創新展示,將充分運用創意、科技等手段,更好展示大遺址的歷史文化價值,更好展示文物保護利用和考古研究的最新成果。

總之包養網,要推出更多的創新舉措,讓參觀體驗更加精彩,讓文化家園更加美麗,讓人民群眾包養更為滿意。謝謝。

2021-11-03 10:33:29

海報新聞記者:

近年來,“讓文物活起來”成為了文物工作的關鍵詞,不少文博節目叫好又叫座,參觀博物館、文物古跡也成為人們旅游甚至日常生活中的“必選項”。請問,這次規劃對進一步推進文物活起來有哪些工作部署和創新的舉措?謝謝。

2021-11-03 10:42:43

陸瓊:

謝謝您提的問題。這次在“十四五”文物保護和科技創新規劃中,我們有一個專門的章節,就是第十部分“大力推進讓文物活起來”,其中包括了幾個內容:一是在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中,要積極發揮文物資源的核心作用,加強合理利用、協同創新。二是要強化公共文化服務功能,包括剛才提到的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管理服務、文物建筑的開放利用,推動文博單位成為特色旅游目的地。三是融通多媒體資源,加強文物價值的研究闡釋展示和考古研究成果的推介傳播。四是鼓勵社會多方參與,在文化創意產品開發和品牌形成方面,要廣開渠道、跨界融合。五是改革創新促進讓文物活起來,要加強資源資產的管理信息共享,要保障利益相關方的合法權益,要推進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的建設。六是區域協調發展,要著力文物保護利用的提質增效,要加大相關區域的支持力度,推進讓文物活起來在更大范圍取得成效。

規劃除了第十部分,在其他部分也提出了一些相關務實舉措。比如革命文物方面,每年要推介一批革命文物陳列展覽精品,支持依托革命舊址舉辦國家和群眾性紀念活動,特別是要開展青少年教育活動,要發展紅色研學旅游,實施紅色基因傳播傳承工程,我們還要創新推出革命文物云展覽、云直播、微視頻、微黨課等。在規劃指標中也提到在“十四五”期間全國博物館、紀念館每年要舉辦陳列展覽3萬個,觀眾要達到14包養網億人次。

您提到的創新舉措方面,規劃首次提出要公布中國文物游徑名錄,預期到2025年要建設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30個,目前全國有6個地方正在積極創建。“十四五”期間,將進一步完善政策措施,推廣示范經驗,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博物館云展覽、文博創意產品開發、文物鑒定、考古遺址公園建設等方面的工作。

規劃還提出要加快構建國家級文物傳媒平臺,在這里也期待著各家新聞機構、各位媒體朋友,還有各方面行業伙伴能夠共同關注和參與。謝謝。

2021-11-03 10:43:01

中新社記者:

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對加強文物保護研究利用作出了整體部署,明確了一批重大工程項目。請問文物保護和科技創新規劃是如何體現和落實“十四五”規劃綱要部署要求的?下一步國家發改委還將開展哪些工作?謝謝。

2021-11-03 10:45:51

國家發展改革委社會發展司司長 歐曉理:

謝謝。文物保護利用是建設文化強國的重要內容,直接關乎到社會文明程度和國家軟實力水平。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多次就文物保護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這為我們做好文包養物保護利用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為了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研究編制“十四五”規劃綱要時,如果各位稍微留意一下就能夠看得出來,這個綱要對文物工作的安排部署篇幅比過去的五年規劃篇幅明顯增加,而且權重更為凸顯,而且第一次寫入了加強文物科包養網技創新這方面的內容,并且在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工程專欄中,明確提出要推進漢長安城、隋唐洛陽城和重要石窟寺遺址保護,要開展良渚古城、石峁、陶包養寺、三星堆等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而且還提出要建設20個國家重點區域考古標本庫房等一些任務。

即將印發實施的“十四五”文物保護和科技創新規劃作為落實“十四五”規劃綱包養網要的國家級專項規劃,它緊密對照綱要關于文物保護科技創新相關的部署,對“十四五”時期我國文物保護研究管理利用各個環節、各個領域的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細化完善了各項具體任務,設置了一批重點工程項目,為今后一個時期文物事業發展描繪了清晰藍圖。

在這個規劃的編制過程中,國家發改委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物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十四五”規劃綱要的部署要求,結合相關領域專項規劃的研究編制,加強了統籌銜接和合理布局。一方面,我們強調要融入大局,注重文物的規劃與鄉村振興、新型城鎮化建設、區域協調發展、共建“一帶一路”等國家戰略實施的銜接,確保符合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大局。比如,在規劃中提出文物保護要與老城保護、城市更新相結合,要支持革命老區依托革命文物發展紅色旅游,實施黃河文物系統保護工程、長江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工程等。另一方面,強調落實落細對于綱要點題的任務和工程項目,比如對重要文化或自然遺產系統性保護,完善流失文物追索返還制度,推進文化遺產旅游創新發展等具體任務,進一步明確總體思路和路線圖。對“國家重點區域考古標本庫存建設、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博物館重大文化設施建設”等重大項目,具體明確類型、地域分布和管理運包養網用方式。

下一步,國家發改委將重點開展以下幾項工作,目的就是要推進規劃能夠實施見效,讓文物保護和科技創新工作既有力度又有溫度。一是健全政策環境。配合相關部門,針對文物保護和科技創新工作,加大研究力度,包養網進一步制定規范標準,推動各項支持政策和相關規范出臺。盤活用好存量資源,真正激發增量價值。二是加大資金投入。緊密結合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戰略包養網,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等重點工作,以及長城、大運河、長征、黃河等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指導各地做好文物保護利用項目謀劃,組織實施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程,圍繞國家文化公園、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重點地區、考古標本庫房等,我們已經儲備了幾百個項目。其中,包括殷墟、三星堆遺址、龍門石窟、云岡石窟等重要遺址遺跡保護利用設施建設。將統籌用好中央預算內資金、專項債、企業債等渠道予以積極支持。三是加大科技運用,積極推進珍貴文物保護中的科技運用,圍繞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實施數字在線工程,創新文物保護包養方式,推進大遺址和文物展示場所數字化改造,發展虛擬展示空間,讓蘊含在珍貴文物中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科技賦能下實現創新性發展和創造性轉化,真正走進千家萬戶,更好融入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四是積極配合國家文物局等部門,按照國家級專項規劃管理有關要求,認真做好規劃實施的責任分解以及跟蹤監測、總結評估,保障規劃確定的各項任務能夠落到實處。謝謝。

2021-11-03 10:48:00

紅星新聞記者:

前不久,文博大省山西遭受了暴雨災情,引起了廣泛關注,據媒體報道有不少文物古跡在此次暴雨災害中受損,請問目前對這些受損文物古跡的修復工作是否已經提上日程?打算如何進行修復?對應對自然災害、加強低級別文物的保護有哪些具體安排?謝謝。

2021-11-03 10:53:07

李群:

謝謝你提的問題,這個問題我來回答。今年10月上旬,山西、河南突發嚴重汛情。據統計,山西共有1783處文物不同程度受損,有的文物建筑屋頂漏雨、墻體開裂,有的地基出現了坍塌,還有個別博物館有小面積的進水。國家文物局高度重視,有關文物部門積極應對,我也親自帶隊去了現場,廣大文物工作者都是“聞汛而動”,第一時間對受損的文物進行了搶救支護、排除險情。目前,國家文物局和各級文物部門組織各方面文物專家,正在有序推進受損文物的排險處置、保護修繕等各方面的工作,這些工作正在緊張積極有效地進行。

汛情發生以后,一方面我們組織好排險維護維修,同時也認真思考,會同應急管理部,針對如何提高文物防災減災能力,密集出臺一系列措施。在這次規劃中也有一些舉措:一是加強監測預警,建立健全文物災害的綜合風險監測和評估制度,要做到“先知”,先要預判到。二是制定應急預案,切實提高文物保護應急管理水平,一旦發生汛情,一旦發生險情,能夠按照預案要求有條不紊地進行處置。三是開展文物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排查,實施文物加固、災害防控等工程。同時,要針對氣候變化對文物的影響,加強科學研究與技術應用,用科技找到防災“密碼”。因為這次降雨主要是在北方少雨地區,以往這些地方的文物得以比較好的保護,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氣候干燥,隨著氣候的變化,這幾年來這些區域降 TC: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